做爸爸妈妈可能是全世界非常重要、最有困难程度的职业,特别是在中国。每一个父母都期望孩子成龙成凤,但真的了解科学地进行家庭教育的爸爸妈妈却不多。一个原本健康可爱的孩子,倘若培养方法不当,导致孩子心理不健康,是否既残酷,又让爸爸妈妈后悔莫及呢?在多年工作中,我不断看到不少爸爸妈妈“想爱却不会爱”,走入一个个误区,值得警醒。
第一,爸爸妈妈对孩子重物质轻精神。六七十年代、就算是80年代生的爸爸妈妈,我们的童年在物质上也总是不尽如人意。他们小时候,感觉最大的快乐和幸福之一,就是偶尔得到一块糖或者拥有一个洋娃娃。当他们有了孩子之后,感觉最爱孩子的办法,就是给他好东西,孩子想要什么就买什么,就算贵点也要尽可能满足。
我在电视台做心理访谈节目时接触过如此一件事,一位单身妈妈携带16岁的女儿一块生活,这个孩子全身名牌。母亲节节日衣缩食,就为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。其实爸爸妈妈并不了解,给孩子创造过度富有些生活环境或者太快答应孩子的需要,都会让孩子产生“有愿望就自然应该达成”等不切实质的想法,变得心灵脆弱,很难经受挫折。其实,物质是次要的,购物的过程中与孩子交流,教会他努力的过程,才是最主要的。
第二,爸爸妈妈对孩子重IQ轻情商。大部分父母,尤其是历程过“文凭热”的人常见觉得,学习好才有好前途。却不知,当今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IQ在成功要点里只能占到30%的比率。一个了解为人处事的“高情商”人才,可能走得愈加顺畅。
近期,有一对爸爸妈妈送孩子到英国去留学,但孩子到伦敦后连机场都没出,只停留了48小时就买了全价返程票回国,留学生活草草结束了。
缘由非常简单,预定的接机公司由于车有问题迟到,孩子就不了解如何解决好了。这个48小时的留学生,正是孩子教育中重IQ轻情商的典型。除去认真学习,更要紧的是让孩子掌握辨别和控制情绪,智慧地与人交往、好适应社会。
最后,爸爸妈妈对孩子重学龄后轻学龄前。大多数人觉得,孩子长大了、懂事了,才是最需爸爸妈妈的时候。事实可能恰恰相反,孩子对父母的需要程度,伴随年龄的增长反而会减弱。新生儿、幼儿的学龄前期,才是最需要爸爸妈妈亲自照顾的时候。因此,由其他人抚养的孩子,会忽然产生强烈的离别焦虑,以后也容易缺少安全感,敏锐、孤僻,甚至出现心理抗拒,出现交流障碍。
因此,爸爸妈妈要“痛下决心”,再苦也要坚持几年,把孩子带在身边。即使请老人帮忙,也不要舍弃自己照料孩子的责任。